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襄武篇6 (第2/2页)
“会如何呢。”冯权轻声问着,不知在问尺之璧,还是在问自己。 莫非命也…莫非命也… “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故而,这会是阿云的命么? 他是不是不该插手其中,不该立于危墙之下。 也不该想着,这个人。 “阿云……”冯权突然唤出声来,眼角随之酸了起来,冯权叹气,似乎有了决断,双手覆面,只觉悲意从心中散出,又不敢下此决断。 突然,砰的一声,冯权从思绪中惊醒,低头一看,那只流云杯不知何时从他袖中掉出来了。 冯权略略一顿,将杯子捡在手中。 【我瞧冯君对这漆杯似有所好,不如你我相换。】 【冯君品行端方,当得起君子二字,我不过一孔之见,切勿介怀。】 【冯君,你可会水?】 【在下皇甫长喻,表字云,唤我阿云就好。】 【那我便唤你阿睿了!】 【哪儿难受?我就觉得那医工的医术不大好……】 【你我既有缘得见,帮你是应当应分的。】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事不可不为。” 见义不为,无勇也。 冯权将流云杯紧紧的握在手里,自言自语,“我既瞧见了,便不能视若无睹。” “虽说,君子不立危墙,但圣人也言,朝闻道,夕死可矣。” 冯权扶着案桌起身,看到了镜中通红的双目,轻笑一声,“你我既有缘得见,帮你是应当应分的。” 天微微亮了,皇甫氏的酒庄外,仆从护卫皆是整装待发,此次陇西郡上供的御酒一共百坛之多,从城外的酒庄出发,行至肃王府交付御酒只需七日,之后酒队再驾车返还便用不了那许多时日了,大概能在十日左右回程,他还能吃到阿睿做的汤饼呢。 “此事至关重要,御酒千万不能有失,想你心中也是有分寸的,切记不可cao之过急,哪怕迟一两日送到也是无碍的。”皇甫的大兄叮嘱着,这话他说了好多次,可就怕出什么意外,所以不得不耳提面命的唠叨着。 “大兄放心,叫父亲莫要焦心,我省得这事的厉害。”皇甫说着,翻身骑上了马,遥遥看了一眼襄武城方向,摸了摸胸口处,阿睿的簪子他舍不得戴,便藏在了怀里,贴身放着。 仿佛阿睿也随他一道同行一般。 阿睿,待我归日,你我定要不醉不休。 “起行!” 冯权简单收拾了一下行装,便坐着车行往了肃王府方向,在酒队最可能落脚的镇子等候着。 此处地点完全是他看了图册推测而出的,若遇上了,方可进行下一步,若错过了… 若错过了,他便接着追上去。 不可轻言放弃。 冯权特意选了一处行人密集的亭舍,点了一壶老酒,生生地等了一天。日暮了,街上行人越发少了,冯权并没有等来酒队,桌上的酒也那样摆了一日,佣工讨好的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吃食,冯权看着那壶酒,喃着,“送御酒的长队会走在哪儿呢?” “啊?”佣工转而明白,“君客是等着一观酒队风采么?君客怕是白等了,酒队一向是不进镇中私旅的。” 酒队的路线偏僻,虽然也从各个镇子附近路过,但是并不从镇子中间穿过,这些事襄武人都知道的,可偏偏冯权不是襄武人,就连铺中管事的张伯来了襄武也不过半年而已,很多事情都是不甚清楚的。 酒队如今怕是并无什么风采可赏,全队上下在一片开阔地扎起了营帐,周边有皇甫氏养的家生子轮值护卫,各帐子中的下人均已睡下,唯有皇甫在铺上颠来倒去,辗转反侧就是合不上眼。 心头总是隐隐的有些不安。 皇甫坐了起来,摸着胸口处存放着的簪子,觉得不太稳妥,想着去看看御酒便披了件袍子出来了。皇甫在御酒存放的各个车上都仔细检查了一番,也没发现有什么,眼看着天边的颜色有了些变化,唤了声护卫去叫人起身,自己则是一边穿好衣袍一边朝着小河走去。 远远的,漆黑的夜色渐渐明亮起来,初秋清晨的河水有些刺骨,便是皇甫这样强硬的身体,指尖碰了一下也被冰得瑟缩回来,可惜,如今的现状也由不得他挑剔,忍着寒意捧了水往脸上泼了几次,体内残存的一点困意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三两下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皇甫摸了帕子大概将水擦了擦,起身欲走,兀得听见有人唤他。 “阿云。” 皇甫回头一看,眸子一亮,腿脚都有些不会使唤了,只听着自己音调都变了。 “阿睿!” 【注】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卷八离娄章句下八:“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论语·为政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尺之壁的预知是十日,纠结过定几天比较好,结果纠结了好久的设定用武之地太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