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奋威连折十八骑 惊悉秘闻四代传 (第3/4页)
之固然知晓,但这并无法解决眼前疑团, “可是李玄都似乎没有受过北魏诰封, 就算是北派寇天师辅国,也是很久远的先皇遗事了。 1 眼下这阵仗,好像有些不对劲啊。” “嗯,这里就要说到我朝的又一桩旧事了。 也就是小龙王不愿意提及的那些秘辛。” 李神俊顿了一顿,相似在整理思路,随后说道, “此事可能还需从太武帝那一朝说起。 太武帝拓跋佛狸伐晚年,嗣争甚烈。 (拓跋佛狸伐既拓跋焘。但是笔者认为用鲜卑姓就应该配鲜卑名,用汉姓配汉名才正确。后同。) 阉人宗爱谋划弑君变天,时太子拓跋天真虽早有所察,但苦于无力反抗。 小龙王的大伯,也就是拓跋钟馗的长兄拓跋吐万,由于长相酷似天真太子,秘密入朝为太子影侍,以备不测。 因为涉及嗣争,太子舍人将此事安排得极为隐秘,连太武帝也并不知晓。 1 其后宗爱果然逆乱,构陷太子,使之下狱问斩。 不过太武帝并非昏聩之君,总觉得太子谋反事有蹊跷, 暗中查访,得知太子遭人构陷,大为懊悔。 此时又有传言太子实已被救出,出家为达阇(高僧意也), 这才有人挖出了真假太子的内幕。 只不过那位拓跋达阇既不承认自己是真太子,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拓跋吐万, 只是拿出一道太子遗书,言明其长子一直受到保护,可立为太孙。 这名太孙,也就是后来的文成帝拓跋乌雷。 以乌雷生年计,当为太子十二岁授妊,十三岁得子, 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这乌雷应是拓跋吐万代为捉刀,留下的子嗣。 1 但是太武帝当时为了不让皇位旁落宗爱一党,竟硬生生认下了这个太孙。 文成帝登基之路并不顺利,宗爱连弑两君,欺乌雷年幼,立其为新君。 可他却没料到幼帝身后竟还有拓跋达阇的谋划, 而拓跋达阇手中似乎另有一支秘部,竟以雷霆手段除掉宗爱一党。 是时文成帝准备接那位拓跋达阇回朝,认归太上皇。 结果那位达阇抵死不认出自拓跋宗门, 反而说自己是太武帝的meimei,武威长公主的子嗣,俗姓李,名熙。 最莫名奇妙的是,也不知是谁动用了关系,竟然说动李玄都将李熙的名字填在了我陇西李氏的家谱里,称其父为李重耳,以字行。 可是武威长公主当时的夫君明明是赵郡李氏的李盖,未闻有字重耳。 赵郡李氏当时并非士族豪门,谱系残缺, 1 这其中的破绽,对于别人或许很难看破,但是作为陇西李氏嫡支,自然看得明白。 其后的事情就更加神奇了, 先是并无多大功勋的李盖死后被追封异性王,这等殊荣穷大魏朝野也不见同例。 再是这位自称李熙的达阇又添新嗣,也就是你们看到那另一道旗幡上的名字——李天赐。 自称李熙的拓跋达阇皈依佛门,却将幼子送去了玄都观归宗。 文成帝崇佛抑道,但独独为了李天赐在中山大修皇家道观, 又让李玄都为天赐亲自灌顶赐福,赐黄幡,黄木剑,金黄道袍,策天赐太平真人。 才有你们今日看到得如此仪仗。 而这还不算结局。 让小龙王真正不敢启齿的那些忌讳还在后面。 自拓跋乌雷以十三岁子的身份横空出世为继承魏国大统后, 新的储君都会在幼年娶入赵郡李氏分支梁国李氏的族女,然后得子成为新的储君。 乌雷十三岁与顿丘李方叔之女有子第豆胤, 第豆胤十三岁与梁国中山李惠之女诞今上。 当今废太子是在今上十五岁时所诞, 其母虽然号出林氏,却是出自被灭门的罪臣家庭,身份无所追溯。 有人说,这只不过是为了避免连续三朝李氏皇母,惹人猜忌才使用的障眼法,将李氏宗女换了个无法彻查的身份而已。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种事情,市井坊间早有奇说。 如果是一代人天赋异禀,十二岁可授妊,那也还说得过去, 可是连续三四代,就很难自圆其说了。 2 只是这几代魏王都还算体达民情,明哲清廉,故而没有人故意散播流言。 但是想来那位来自拓跋氏的李熙达阇和当今某些皇族权贵早有交易, 借了赵郡李氏的身份和梁国李氏的肚皮让皇权一直在他们这一脉传承。 四代以来,这北魏皇胤不知当算是拓跋家,还是李家; 是天真的后人,还是吐万的苗裔。 有人猜测,或许是太子感念吐万为他抵命之恩,才如此煞费苦心, 让两人血脉,地位共用了一个身份延续下去。 文成帝或许真的是吐万的骨rou, 但是其后皇家血脉依然借腹回归了宗支。 小龙王是拓跋吐万的嫡亲侄子,虽然只大今上十余岁,可是因为这嫡支谱系十余年就要增一辈,现在算来这小龙王倒是长了今上好几辈。 2 因为当年天真太子和吐万的关系,他的地位才会如此特殊,做着有实无名的空号王。 虽然没有封号,但自然也没有人敢把他不当王爵看待。 这些皇室嗣传,因为都发生在明面上,也算不得多大秘密。 但是这一次李玄都,李天赐亲至,可能真的是太子党下出的一步妙棋,会让今上万分尴尬。” 这一番话所涉甚大,听完一遍也未必能完全消化。 此时的庆云就只听了个云里雾里,只能尴尬说道, “我,我仿佛还是不大明白。 这天赐太平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