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策_第三十章 旁听声局钩笔寻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旁听声局钩笔寻源 (第1/1页)

    夜sE初沉,旧S棚中,风声带着竹叶互击的细碎。陆玄策仍维持着盘膝姿势,呼x1如丝,心拍缓缓沉入丹田,将那口「长」息稳在x肋之间,不落、不散。耳边的风里,偶尔有细若蚊鸣的节拍探入,与先前林外试探过他的节律略有不同——多了一分急促,像有人刻意催促事态往某个方向推去。

    他没回应,只在袖中轻扣竹尺三下,记下节奏的变化。这节奏背後的手法,和覆印试中遇到的外桥钩笔极为相似,显然不是无关之人所为。

    天未亮,他便起身,沿着後山小径绕到外院东偏。讲武坪边的林影中,清眸青年已立在石台上,手中持着一卷细长竹简。见陆玄策到来,他将竹简轻轻一抖,低声道:「昨夜那GU外桥气息,再次出现?」

    「是,而且节律有变。」陆玄策将竹尺横於掌心,将节拍一一敲出。清眸青年听完,眉峰一挑:「催局……果然有人不愿事情拖长。这样也好,b得我们更快行动。」

    二人立刻以「双亭互借」的节拍演练半柱香,将内外息在特定节拍中互换与掩护,为的就是在接下来的场合中,能在不暴露自身真息的情况下窥探对方的桥源。

    卯时一到,外院任务榜前已聚了不少人。新贴出的红框任务——「北坊声局·卷盗案」格外引人注意,尤其旁注的「内审联署」,意味着此案与院内规矩紧密相连。

    所谓声局,是北坊特有的查议之所,由声律师与记录官组成,凡涉及声纹、息印、拍律的争端,都可在此「公议」。今日允许外院弟子旁听一席,自然x1引了许多探求新知或想打探消息的人。

    陆玄策与清眸青年各持旁听牌,随众人进入声局。

    声局内布置如半圆形讲坛,中央为「音台」,以七十二片白玉板组合而成,每片板下皆藏有不同的共鸣腔,能将细微的声息放大呈现。台後悬着一面巨大的「声镜」,银光如水,能映出被记录的节律形态。

    今日的主审是声局副司「闻峤」,须髯如笔,目光如刀。他开场便抬手示意,台上的声镜亮起,映出一段昨夜捕捉到的节律——快、快、慢、半急。那半急的尾拍,陆玄策心头一动,正是昨夜在旧S棚听到的变化节奏。

    闻峤沉声道:「此节律,为卷盗案中留痕之一。其特徵是尾拍前加半急,极少见於市井,反多见於镜楼派系的‘连桥钩’。然而,我等尚未能定位其源。」

    清眸青年微微侧首,低声对陆玄策道:「果然是镜楼。」

    接下来的旁听过程,声局依序展示了几段案发现场录得的声纹,每一段之间皆隔着不同的环境共鸣,显示作案者熟悉如何利用地形掩饰节律的原貌。

    陆玄策一边记录,一边暗暗将这些节律与自己记下的钩笔对照,逐渐在心中拼凑出一条路线——从北坊西侧的谱巷,经纸鸣坊,再绕入东南的讲武坪边林,最後抵达外院後山。这条线路,不仅与覆印试当日的外扰方向吻合,甚至在两处节点留下了相同的「半急钩」。

    声局的最後一段声纹展示时,闻峤忽然停下,目光扫过旁听席,落在陆玄策所在的方向:「此段声纹,与昨夜後山林外截得的息影近乎相同。不知可有谁,能於此演示其完整变化?」

    这声问话,看似随意,实则带有试探之意。旁听席中一片静默。清眸青年微不可察地用指尖在膝上敲了个「短、短、长」的暗号——意在提醒陆玄策,不必此刻暴露全能,但可借机探探声局的反应。

    陆玄策起身,走至音台中央,抱拳道:「晚辈仅能依所见所闻,复演其大概。」说罢,他以竹尺敲出「快、快、慢、半急」的节拍,并在尾拍处故意留了一线不稳,像是对外桥的起笔掌握不全。

    声镜映出的节律与原记录八成相似,闻峤凝视片刻,点了点头:「虽未尽全貌,但已可见路数。此案关乎院内外桥安危,若有线索,务必在三日内呈报。」

    退回旁听席後,清眸青年凑近低语:「你留的不稳那一笔,他们应该会顺藤m0瓜查,但未必能真找到源头。我们得提前一步。」

    旁听结束,二人离开声局,穿过北坊时,陆玄策有意放慢脚步,耳中捕捉着街巷间的各种声息——鼓点、木槌、行人交谈——在这些声息背後,他终於在一家看似寻常的抄录铺前,听到了那熟悉的「半急钩」。

    他们没有停下,只像路人般走过,直到转入无人小巷,清眸青年才低声道:「那铺子的後院,很可能就是外桥的落点。」

    陆玄策点头,眼神沉了几分:「今晚,我去探。」

    清眸青年皱眉:「你桥只余一,不可轻用。」

    「正因如此,得一击必中。」陆玄策的声音很平淡,却透着决意。

    夕yAn斜照下,二人的身影在墙上被拉得很长,随着风声消散在坊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