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折枝记 第67节 (第2/3页)
子期轻声道:“我们的女儿打小乖得很,天性纯良又未经过什么风浪。太兴宫中藏着多少血腥,做耶娘如何忍心将她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 安泰顿时急道:“夫君不在之时,我已应允了小九,这可如何是好?” 元子期眸色深沉,又听安泰轻声道:“自然还是终要夫君做主,可这事要怎么圆?” 她急急攥着帕子,似极忧心,越是了解李容渊,安泰越知道此事恐怕并非如此简单。元子期却握住她的手,淡淡道:“莫急。” 见他似已拿定主意,安泰忽然又有些不忍,犹豫道:“其实我瞧着,他们倒是情投意合,往后的事,谁又说得准呢?” 元子期却微微摇头道:“少年夫妻也有白首陌路,更何况最是无情帝王家。” 想到李氏皇族历代帝王,安泰再说不出话来,也只有她的阿娘窦太后那样的魄力,才能于后宫中立稳根基,而她娇养大的女儿,自然没那样的手腕。 安泰从未如此忧心,元子期将她揽着,怅然笑道:“我们也是打年轻时来过,今日见了他们,如何不懂?也非我不疼女儿,只是我们能护她一时,却护不了她一世,总要觅得良人,才能托付。” 这还是元子期第一次与她提起当年,想起在大理寺狱他的那番话,安泰一颗心guntang又冰凉,伏在他怀中怔怔道:“原来,那年上巳洛水边,不是我第一次见你。” 元子期不答,安泰兀自沉浸在回忆里,忽然有些羞赧道:“那时人群分开,你递给我一枝花,我一抬头,便在想,世间竟有这么好看的人,芝兰玉树,简直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从此眉间心上,念念不忘。 安泰攥着他的衣襟,试探道:“那次,是我们第几次见面?” “第三次”,元子期淡淡道。 第二次自然是那夜。原来在上巳水边,她对他动心的那刻,他们竟已有了肌肤之亲……只是她却没认出他来。 果听元子期冷道:“那日折了枝花给你,你却期期艾艾地问郎君姓名。” 安泰小声道:“所以你转身便走了,连一片衣袖也不留给我,我还以为……还以为你讨厌我。” 她抓住他的手,不依不挠追问道:“那我们第一次见面……又是什么时候?” 元子期望了她一眼,冷淡道:“既然忘了,为什么要我告诉你。” 安泰知道是问不出结果了,心中却如有只小爪子在挠,只能低声解释道:“上巳见你一面,我便如同失了魂魄,却如何也打听不到你的姓名,直到禁苑那次,你与诸兄长打马球,我与阿娘一起又见到你,方知道原来你便是元子期。” 安泰试探道:“那次是不是,你也知道我一直在看你?” 元子期叹了口气道:“你的目光就没离开过,我怎能不知。” 安泰小声道:“难道,那也是你故意为之。” 元子期不答,安泰怔怔道:“之后宫中宴饮,我着紫袍玉佩折上巾,请先帝太后赐婚,硬要嫁你。此后一直以为……这婚事是我强求来的。” 元子期轻声打断道:“若非嫁与我,你会平安顺遂许多。” 安泰却紧紧握住他的手道:“可我,却从未后悔过,更没有一刻比现在更满足。” 景云二十六年的十二月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月,西有突厥的沙钵罗可汗离开热海草原,取道高昌,逼近皑皑葱岭,距长安不过千里。东有吴地叛军连克三州,距长安不过百里。 而百年沧桑的西京刚经历一场血洗,雍王与皇后谋反被诛,外戚之中势力最大的高氏一族被连根拔起。吴地之乱正因此而起,危机时刻博陵郡王李容渊力挽狂澜,倾力平叛,一时间叛军似失旗号,气势衰竭,溃如蚁xue,长安之围终解。 唯一不同寻常的是,此事后太子被勒令闭门思过,禁足东宫,形同被废。而这其中缘由也只能从敕书中景云帝亲斥“居心叵测”四字中去推测。 与此同时,护驾平乱有功的安泰长公主加封镇国,食邑五千户,博陵郡王李容渊晋魏王,食邑三千户。本朝皇室宗亲封王皆无采邑,九皇子是皇室诸王中唯一得实封一位,太子尚且不及,更有平定吴地叛乱之功,一时声势大噪,煊赫非常。 镇国长公主府前又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然世人皆心知肚明,加封虽授予公主,但实是因为元家的势力,此次平乱实似逼宫,如今长安与禁中一半的戍防都握在元家手中,而另一半则在手握万骑的魏王手中,恐怕太兴宫中病体沉沉的景云帝也有心无力,不得如此不如此安抚。 而此前看似和谐的魏王与长公主之间究竟谁能争锋,便是坊间悄然热议的最难解之谜。 一把大火烧掉了太兴宫中的长秋殿,遥遥太庙似有所感,立柱轰然倒塌。不仅后宫之中人人自危,而前朝更是人心惶惶。景云帝有意改元,却有朝臣谏言迁都,政治大洗牌后,势力格局重新分布,新任留任之人惶惶恐恐,新任之人跃跃欲试,就改元与迁都争论胶着。 第121章投石九殿下确是对元家那小县主上了心…… 长安的第一场冬雪已连着下了数日,偌大的太兴宫四下皆漫在一片昏昏之白中。承天门上第二道晨鼓落下,朝晖洒在延华殿巍峨的四阿顶上灿若涂金,从建福、望仙二门鱼贯入朝的百官皆战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