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试探  (第1/1页)
    松溪镇清晨雾气弥漫,山脚的云层压得很低,整个小镇像披着一层薄纱。书舍外的竹林轻轻摇晃,里头传来阵阵朗读声。    沈舟穿着一身朴素的灰青布衣,站在客栈「素香居」的窗边,望向不远处的「问雅书舍」。他已在这儿暗中观察五天了。    这几天,他没急着行动,只是仔细观察书舍里那位叫「陈疏影」的教书先生。    每天早上授课,中午休息,傍晚总是一人坐在书堂,泡壶茶,翻几页书。动作沉稳,不喜多话,十足的书生模样。    但沈舟知道,萧生就是那种擅长伪装的人。    他记得那年在北境,萧生潜入敌营三日,装成哑奴仆,最後拔箫为刃,一举毙敌。如今的陈疏影,与当年的他实在太像了。    第五晚,沈舟换了身打扮,去镇上较热闹的酒肆坐坐。他点了一壶桂花酿,坐在角落,装作闲人,悄悄听人闲谈。    不久,果然有人说起:「那位陈夫子,年纪轻轻,学问却很扎实,讲课一丝不苟。改文章非常细心,常常为一句话琢磨半天。」    「我上次看他书桌里有个小竹盒,不像是笔筒,倒像藏东西的暗盒。」    沈舟心中一震——萧生从前就Ai用竹盒藏暗器。    又有人说:「他有次顶撞了镇上一位来请题的官差,那人被他一句话噎住,灰头土脸地走了。」    「为什麽拒绝?」    「他说:若是为名声出题,那我不如不教。」    沈舟听了微微一笑。萧生以前也说过:「传道不为功名,教人先正己。」    他几乎可以确定,陈疏影就是萧生。    第七天早上,沈舟手里拿着一本《楚策》,站在书舍门前,装作想求学的生员。    不一会儿,门开了,陈疏影出来,看了他一眼,语气淡淡地问:「公子找谁?」    沈舟拱手作揖:「在下杜知远,来自南郡,想来问雅书舍求学,不知先生肯不肯收我?」    陈疏影打量了他一眼,说:「书舍收徒要先考文。不过咱们可以先聊聊诗文,若谈得来,自然可以留下。」    「愿闻教诲。」    两人进了书舍,坐在廊下喝茶,从诗词聊到兵法。    沈舟有意说出几句兵法见解,引得陈疏影频频点头。    「公子说兵法颇有见地,但不像军中人。」    「先祖曾任幕僚,我自幼耳濡目染罢了。」    陈疏影淡淡一笑:「懂兵法的人不少,真能用好的,可就不多。」    他这话分明在试探,沈舟也不怯:「会用兵的人怎麽会闲坐在这儿喝茶?」    陈疏影愣了下,随後也笑了:「说得好。」    接下来几日,沈舟每日来书舍听课。课後闲聊时,他时不时提起一些与十三卫相关的地名,如「靖南」、「北境」、「暗林」等等,却始终看不出陈疏影有何反应。    直到第十天傍晚,学生们离开後,沈舟忽然问:「陈先生,可否容我冒昧一问?」    陈疏影正准备收起箫,听见这句话,停了手,道:「请说。」    沈舟站起身,语气沉静:「若一人曾在军中当过谋士,或在江湖中走过,如今有人来请他再出山,他会答应吗?」    陈疏影神sE微微变了,但语气仍然稳定:「若是论书,我可与你谈;若是论私事,那就不便了。」    沈舟道:「若是为了一段未完的过去,为了兄弟间的约定,为了一句尚未出口的告别呢?」    陈疏影低头沉思片刻,缓缓开口:「我在这里三年了,这书舍已是我的根。你我才识几日,说这话太早。」    沈舟从怀中取出一节断箫,递了过去:「这东西,你应该还记得吧?」    陈疏影接过,手指轻轻拂过箫身,低声道:「原来是你,你竟还带着它。」    「当年你救过我。如今若能再聚,我也愿替你挡刀。」    陈疏影没再说话,只将箫收好,转身进了屋。    当晚,沈舟没有再上门,只是在客栈坐了一夜。    隔天清晨,客栈门缝下被塞进一张字条。    字迹熟悉,淡墨写着:    「世事未定,风尘未息。他日若再起风,我或会再应箫声。」    无署名,但沈舟明白。    ——萧生,还记得。    虽未应下,但也没拒绝。    沈舟收起纸条,背上行囊,转身离开松溪镇。    书舍里,那支熟悉的箫声,又一次响起,悠远清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