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第一位师父 (第1/1页)
清晨的yAn光透过活动中心的窗帘,洒落在木地板上。 李逸再次踏入那个空间,空气中有淡淡的檀香味。 几位学员正在站桩,动作缓慢,呼x1均匀,像一座座静止的山。 带领他们的老人仍然穿着那件宽松的灰布练功服, 双眼如静水,却能映照人心。 有人称他「云衡师父」。 一、筑基 「来,李逸。」 云衡师父的声音不大,却让人自然放下戒心。 他走到李逸身旁,微微点头:「今天,从筑基开始。」 「筑基?」李逸问。 「太极修炼有五层——筑基、开展、紧凑、圆融、道化。」 云衡缓缓举起双手,动作稳定如山川流转。 「筑基,就是把身T找回来。没根的树,不长叶;没基的人,不长气。」 他让李逸站桩,指着他的脊椎:「中正为梁,气沉为根。 头顶要虚灵,如连天线;脚底要实沉,似紮地桩。 两者相应,气便在其中流转。」 李逸努力调整呼x1,气从x口慢慢下沉。 第一次,他感觉到身T不再只是负担,而是一个能呼x1的整T。 二、太极六法 云衡师父走到墙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六个字: 「静、松、平、稳、轻、匀。」 「这是太极六法。」他说。 「静,是源;松,是路;平,是根;稳,是形;轻,是神;匀,是气。 若能六法俱通,则形气合一。」 他转身示范。 掌起时,气息如丝;掌落时,劲道如流。 每个动作都像天地呼x1。 「看似慢,其实快;看似柔,其实刚。」云衡微笑道。 「太极讲以柔克刚,但若无刚,何来柔?刚柔并济,YyAn互生,这便是极之道。」 三、师门法统 休息时,李逸望向墙上的木匾。 上面刻着: 承先启後,偕道同游; 广法济渡,转艺为舟; 至理正风,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光耀永恒。 云衡师父缓缓开口:「这是我们杨家老架太极的法统颂。 太极不止是武,更是一条文化的脉。 自杨露禅以降,传数百载,传人虽异,心法不改。」 他指着「偕道同游」四字:「修拳者,修身;修身者,修心; 若心不正,拳易乱;若身不敬,道难明。」 那一刻,李逸感觉这门拳不只在讲身法,而是修一个人的品格。 四、气沉丹田 接下来的课程,云衡开始教导呼x1法。 「太极之气,贵在沉。沉则稳,稳则静。」 他让李逸手掌覆在下腹:「呼气时,气随心下;x1气时,气自丹田起。」 「但记住——不要用力。气自心生,力反乱气。心静则气自沉。」 李逸依指示呼x1。 几次後,他感到腹间有一GU微热的气流盘旋。 那种感觉陌生却温和,像春水初融。 云衡微笑:「这是筑基之始。气能沉,心便定。 心定之人,天地自宽。」 五、太极之志 下课前,云衡坐在榻上,缓缓开口: 「太极之学,不止强身,而在四修——身、心、灵、慧。」 他指着x口:「身修者,调气血; 心修者,养宽容; 灵修者,通感应; 慧修者,明天理。」 「四修并行,方为太极之志。若只练身不修心,终流於技; 若修心而忘身,则气无依。 人之为极,贵在中——中者,不偏不倚,不争不惧。」 李逸听着,x中那GU温热的气仍在转动, 他忽然明白,师父所谓的「极」, 其实是「平衡」——在极中求和,在静中见道。 六、离去之前 课程结束时,云衡师父递给他一本小册子。 封面写着《太极修炼五层要义》。 「这是入门之书。」 「记得,太极不是一拳一式,而是一息一念。」 李逸恭敬收下,望着那几个字, 心中生出一种久违的安定感。 那一夜,他再次站在yAn台,月光洒在肩头。 他轻轻起势,气息随呼x1流转, 心中响起师父的话—— 「静者为本,气者为桥, 形为舟,神为帆。」 那一刻,李逸感觉自己,正踏上另一条人生轴线。 太极语录二 静,是源;松,是路;平,是根; 稳,是形;轻,是神;匀,是气。 六法合一,乃身心之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